技术转移的最后一公里:中莫农业合作的本土化实践

莫桑比克大学 阅读:10 2025-09-17 18:05:51 评论:0

技术转移的最后一公里:中莫农业合作的本土化实践


马普托,2025年9月17日电 在莫桑比克加扎省的万宝莫桑农业园,当地农民卡洛斯·穆罕默德正用中国捐赠的插秧机播种新品种水稻。这块土地曾经是灌木丛生的荒地,如今已成为非洲最大的水稻种植基地之一。中非发展基金通过技术+基建+培训三位一体模式,不仅改变了这里的农业面貌,更让中国农业技术深度融入当地生产体系。


1. 从输血到造血的模式转型


与单纯设备捐赠不同,中莫合作强调技术适配性:






品种改良:中国农科院筛选出适合热带气候的杂交水稻,抗病性提升40%




农机本土化:湖北农机企业改造的简易脱粒机,价格仅为进口设备的1/5




人才孵化:累计培训1.2万名农户,其中32人成为技术示范户


2. 校企联动破解推广难题


莫桑比克大学农学院与华中农业大学共建实验室,开展土壤改良研究。该校教授安娜·若昂表示:中国技术的真正价值在于教会我们如何优化,比如将中国测土配方技术与本地作物特性结合。


3. 产业链延伸的乘数效应


随着赛赛市大米加工厂投产,当地稻谷附加值提高300%。中方项目经理李伟透露:下一步将建设冷链物流,让莫桑比克大米进入东非共同市场。世界银行报告显示,此类项目使参与农户年均收入从800美元增至2300美元。


记者观察

当中国技术遇上非洲智慧,产生的不仅是产量提升,更是发展范式的创新。正如莫桑比克农业部长所言:我们收获的不只是稻谷,还有自主发展的能力。 (AI生成)
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莫桑比克大学中文网